义乌家教网 |
据报道,入围学生的标准是期中考试成绩,包括初中每个年级前三名的学生;高中文理分科后理科前两名、文科第一名;成绩并列者也在邀约之列。宴席由学校统一买单。校方称晚宴是为了激励“做人品位高雅,做事追求卓越”的优秀学子。
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影响空前的盛大晚宴。借道网络,一夜之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次不同寻常的晚宴。让举办学校始料不及的是,晚宴很快招来漫天板砖,如潮口水。
校长请学生吃饭,本来不是啥新鲜事,即使大家衣冠楚楚,来顿高规格的晚餐,也不是啥让人惊讶的事儿。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尖子生晚宴”吃起来总显得有些别扭,有点消化不良。个人觉得,其中有几个症结理得还不够顺。
第一,入选标准过于单一,以单纯的成绩标准进行划定,宛如一把利刃,容易伤人,但内涵比较浅薄。当然,在目前中学践行应试教育的实际情况下,这样的标准看似合理,而且这好像符合一直以“状元文化”自居的实外风格,据说该校10年来夺取5届四川高考状元,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状元学校”。但从教育最基础的含义来看,高调地为尖子生营造最高礼遇的氛围,刻意打造“尖子生俱乐部”,可能对其他学生的伤害多于激励,而且也给这些学生制造不小的压力。
第二,有点不明不白的消费。这场晚宴可能够不上豪华,但貌似规格是比较高的。这顿饭买单的是学校,不是和优秀生共进晚餐的校长。平心而论,这样做看似没有太过分,但肯定不妥,尤其是一顿高规格的晚宴,其中道理大家都懂的。
第三,晚宴的教育意义存疑。“和校长共进晚餐”的确是带给学生特别的激励和鼓舞,然过于强调晚餐的规格以及成人化规则的运作(如严格的座次排序和鲜明的桌签),客观上削弱了面向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人品味高雅”的用意将大打折扣。
网上的争议并没有影响成都实外西区校长继续把尖子生晚宴办下去的热情和决心,据说期末还会举办,而且会邀请家长代表。这位校长的勇气自然可嘉,不过为了下一顿晚宴吃得更顺畅,消化起来更舒服,我倒有个建议,这位校长倒可以来北京一所中学会会一位和学生长年定期共进午餐的校长。
北京这所中学很有名,校长更有名,也很高明。他能把吃饭做成一门课程,由此可见一斑。两年前,该校推行“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制度,每天中午会有一位校长副校长来值班,跟学生共进午餐。学生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哪一天跟校长共进午餐。“在这个过程里面,通过沟通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想些什么,我们也会引导学生走向何方。”这位名校长如此说。
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校长共进午餐,无论成绩高低;学生可以带着各样的问题和建议过来,而且借助这条对话学校最高层的“直通车”,学生不少的想法很快在校园里变成现实;一起共进午餐,校长们不再是印象中高高在上的领导,师生间的距离拉近许多;还有一点很重要,午餐费由校长和学生各自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