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家教网 |
在英国时周围认识的中国学生无不奋发潜心研究烹调,全面提高自己的技术;懒一点的也会就简单的食材开发出各式加工方式以求不会被重复的食物闷死。真可谓人人变神厨,个个美食家。
周围的朋友们都说我是个美食家,在北京从不需要什么美食地图,只要有我一定可以饱口福。事实上这种对食物,特别是好吃的食物的敏感度是出国之后才培养出来的。回想当年未踏出国门时对每日能够吃到的东西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出国之后方知可贵。在英国时周围认识的中国学生无不奋发潜心研究烹调,全面提高自己的技术;懒一点的也会就简单的食材开发出各式加工方式以求不会被重复的食物闷死。
我呢,培养出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收集美食图片,不管什么cuisine(料理),只要长得漂亮一定会收藏。在英国念书期间收集了至少1000张,至今还在电脑里。当时的想法是,既然吃不着,起码过过眼瘾,力求以毒攻毒,把对中餐的渴望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实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前期每日一睁开眼睛就是两个大包子的幻影。后来果真练就刀枪不入之躯,每日例行公事地看这些图片的时候脸不红心不跳干着急。
总体来讲所有的学生在吃喝方面的技巧都会有不少的长进,比如参加英国人办的聚会最好先垫垫肚子,而赴中国同学之宴最好怀揣酵母、山楂,以宽松休闲装取代紧身的牛仔裤。而平日里,同学之间总在抱怨:没得可吃!一见面包、土豆胃就饱;一闻香肠、奶酪头就大。结论:没劲!这里长期机械化饲养的结果:牛不腥,羊不膻,猪肉柴,鸡肉粗。
从广州来的黄同学,在我们dormitory的公用厨房是公认的“第一把(勺子)”,爆炒清蒸外加一锅鲜汤,常引得各色邻人驻足而立,口水大咽。就这样,黄同学还说:“‘妻’(吃)得太差,‘妻’不消哇!” 从福州来的小米笑眯眯地炖他的“啤酒鸡”:“在家时,都是全家人‘呲’(吃)一只鸡,在这里我自己‘呲’一只,好过瘾”。“啤酒鸡”是小米的“周末一道菜”。过几天见他的脸发了绿:“‘呲’伤了!我可再不要‘呲’鸡了”。
对这儿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主要是谁也没那么多时间和兴趣猫在厨房里蒸煮炖炸。有些人在餐馆打工,自家不起灶,好与坏全凭老板和大厨高兴。大多数人是靠周末或聚会时打牙祭。平日里有条件的,中午都赶去吃食堂。学生用餐可以打折,省时省力,但味道实难恭维,生活成本控制也受到挑战。早上很多人宁愿多睡觉,也不愿啃面包。晚上,也有人学习洋人的“潇洒”:冰箱里拎出啤酒面包香肠奶酪,再扯两片生菜叶。
回想刚到英国不久,一日见某同学的房东太太将自家花园里种的鲜灵灵的瓜果青菜呼啦啦往垃圾桶里倒,大惊。“你没听说最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再次泄露了吗?”可我怎么也想不通,何以商店卖的菜能够防辐射?去年又有报载,匈牙利一带的青椒有遭核污染之嫌,商店马上挂牌正名:“西班牙青椒”,看上去确实跟“西班牙女郎”似的均匀乌亮。
总之,归纳起来,吃在英国,实在不敢消受,常常会想起在国内的时候,八大菜系,听着就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