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家教网 |
2日下午,由省科协、省教育厅主办的黑龙江省在哈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哈尔滨北方剧场举行,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共同为哈市近2000名研究生和部分学会代表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课。会上,王树国校长细数了研究生们学术不端的种种现象,秦裕琨院士也将自己做人做事的人生感悟讲授给学生们,勉励同学们踏实治学。 “学术不端体现在‘造假’‘篡改’‘剽窃’三个方面。”王树国在报告的一开始这样说道。为了让学生们明确学术不端的含义,王校长细数了学术不端的诸多现象。 学术不端现象一:引而不注 注而不引 研究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用一些前人的成果和理论,少量合理的引用是允许的。然而,一些研究生在引用别人的成果时疏于标注,更有甚者,为了逃避查重检测,干脆直接变换句式,改成“自己的话”。王树国称这种现象为“引而不注”。 王校长告诫参会的研究生们:借鉴他人成果一定要标注,尽管中国目前学术问题惩戒措施不是很严格,但“得过且过万万要不得”。王校长还指出,很多同学还存在“注而不引”的问题,胡乱地在论文后面添加引用,却在文中没有体现。 王树国说:同学们应加强自我约束。 学术不端现象二:一稿多投 “一篇论文,同样的内容,分别发表在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上”“一个成果拆成两篇论文”……王树国列举出一稿多投的种种形式。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论文发表数量,一稿多投的现象暗中涌现,并且方式越来越隐蔽。 针对这种现象,王树国主张高校教师不要用篇数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应该更注重论文的学术价值。王树国还建议高校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把学术论文送出学校,给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评论,逐步建立起校外评审机制,从而杜绝在论文评价环节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纵容。 学术不端现象三:署名“搭车” 论文署名,原本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最简单的一个步骤,却也成了学术不端的“土壤”。 针对论文乱署名的现象,王树国举例说,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论文的“档次”,擅自将自己导师或者知名教授的名字署在自己抄袭的论文上,而“被署名”的教授却扣上了抄袭论文的帽子;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贪图省事,直接把名字署在别人的论文上,搭上一辆“论文顺风车”。 王树国强调,这两种情况都是科研造假行为,是学风问题,王校长把学风问题比喻成是科技中的癌症,“良好的氛围、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惩罚应是学风问题的着力点。” 学生: 原来“正常”不正常 哈理工大学的研一新生小孙告诉记者,本科时期,论文的创新点很少,用的多是别人研究过的成果,有的内容是网上拷贝来的。小孙坦言,起初自己没有把研究生论文当回事,也没认为抄袭和自己有多大的关系。小孙说:“听过这场报告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很多王校长讲到的‘不正常’正是我们以前认为‘正常’的。” 小李是东北林业大学(招生办)的一名法学硕士,在论文检测中,因为论文的一个章节“引用率”超过了学校规定的15%,面临取消毕业资格的危险。小李夜以继日地返工,最后才得以过关。小李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每天过的心惊胆战,连做梦都在改论文。”小李坦言,后悔当初偷懒,险些酿成大错。如果入学时就懂得规规矩矩做学问,也不至于后来如此“尴尬”了。 会后,不少研究生表示,以前对学术不端的界定还很模糊,听了王树国校长讲课之后,才意识到在很多地方都过了界,“放纵”的后果就是“自我放弃”;端正学风、严谨治学才是为学之道。(记者巴枫文/摄) (生活报 巴枫文)